菌絲的隱藏地圖
- 即时 Riff

- 1 day ago
- 3 min read

由策展團隊 sept. 發起的展覽,透過公開徵件(open call)挑選了9位新興藝術家的作品,以菌類的生長姿態隱喻身份的流變與韌性。其中3件作品更是針對展場空間特性與主題特別委約創作。展覽期間還舉辦了策展人對話同藝術療癒工作坊,在倫敦這個多元而充滿活力的藝術生態中,注入實驗精神與探索氣息。
地點|皇家藝術學院 Hockney Gallery
日期|2025.11.10–2025.11.14

Curatorial Table,圖片由sept.團隊提供
進入展廳,視線被「盤踞」於地面的泥土吸引。創作自Jason Kwong的作品Flow in the Void以宣紙為土壤、鐵釘為浮標,在記憶的擴展間種出版圖。它在縫隙間可以如此巧妙地同展場融合,令我懷疑其是否本身生長於此。在感受到堅韌生命力的同時,作品亦帶有一種「空」的冥想境界,藝術家用時6-7個鐘頭由浸染紙張、固定及發酵,整個過程本身亦是一場行為藝術,以勞動與體力的實踐達至忘我的空白。

Jason Kwong 作品"Flow in the Void",圖片由sept.團隊提供
隨著泥土蔓延的方向將視線移至水平距離,如站在地圖中央、難辨指向。場地間光線略為昏暗,加上屋頂隱約可見落葉的痕跡,更像是在水汽瀰漫的森林中。遍尋蘑菇的痕跡。或許也是因為這一原因,此次展出的作品選取了零落周圍的方式,並不會特別聚焦某些作品的細節,而是需俯身或走近每個部分,仔細端詳,才能看懂個中細節。

Yuhe Luo作品"Blossom",圖片由sept.團隊提供
除距離的微妙之外,展品亦存在一種相互關聯的「脆弱」之感。Yuhe Luo透明質感的雕塑以樹木與玻璃為媒介創作出霜降之景,在不朽的木材之上重塑脆弱的張力,而Yingxi Jin的陶瓷作品以植物紀錄四季更替、Steffi Che的11張繪畫通過詩句同迷你公仔的重疊為觀眾設置謎題,更是有種轉身便會錯過的小心翼翼之感,牽動觀者的敏感神經。幾位用「植物」為藍本創作的藝術家作品亦同Melissa Melvin的標本打印類近,定格了生命的一瞬間,卻需在顯影與消逝間不停找尋。捉住這一秒X-ray光片上生物分子的異變,把握這一刻的稍縱即逝,猶如擔心曝光的菲林,或是車窗外景色掠過的匆匆一瞥。

Yingxi Jin 作品"Peony",圖片由sept.團隊提供

Steffi Che作品"So many of us",圖片由sept.團隊提供

Melissa Melvin 作品"Mushroom Impressions",圖片由sept.團隊提供
展廳中縈繞雀仔的合鳴與交通工具駛過的聲響。Enxi Liu以TIME IN TIME將關於記憶的飄忽與遷移的狀態具象化,負片陰影的呈現方式同一牆之隔的蘑菇底片相對應,加重「瞬態」之感,在記憶與現實間游弋。關於回憶的另一作品便是Martina Thays放置在角落中的6部復古TV,不斷loop西班牙文對話,關於親人在世時的日常生活剪影,碎片間令人代入自身同祖輩間的過往,無法逃離的nostagia之感組成一張網,收束傷感記憶。

Enxi Liu作品"TIME IN TIME",圖片由sept.團隊提供

Martina Thays作品"Fragments of a Broken Memory",圖片由sept.團隊提供
個體的記憶之外,展覽中兩件作品似乎是較為沉重的表述。Yanzhen Rong以書本設計創造出療癒的世界,由繪畫與手工藝將現實舊樓遷拆的無力永久保存在紙本的世界;另外的Multo(菲律賓語,鬼魂/精神)亦邀請觀者轉換視角,潛入被捕魚等人類活動改變了生態環境的海洋。每件作品都用去人類中心之感互相連結,我們卸下語境與身份的前設,只做蘑菇,以根莖蔓延至各個角落,看看發生什麼。

Yanzhen Rong 作品"Earth Closet",圖片由sept.團隊提供

Calvin Calica & Yoon Jeong 作品"Multo",圖片由sept.團隊提供
標題令人直接聯想到一句中文的古老諺語Be Water, my Friend。隨時代變遷,由先人「上善若水」的智慧,到電影中絕世武功的訓練秘訣,再到社會語境中堅韌的不妥協,展覽似乎基於東方視角的傳統出發,卻又沾染一種散漫的、奇幻的想像,形成蘑菇叢生的語境。再回到展覽主題,圍繞共生、湧現、多元等菌類特性而延展開的討論,似乎是擺脫了任何一種語境,呈現出菌類肆意生發又無邊無際的自由。部分作品關於如何標記回憶與創傷,不過更多作品有種跳出「人類」的思緒與立場之感,模擬菌絲體的地下世界,用它們的純真眼光再找尋自己的遊樂場。

圖片由sept.團隊提供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