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RiffLogo final.png

巴赫两部“新作”于莱比锡出土

ree


时隔三个世纪,两部沉睡在比利时手稿中的匿名管风琴作品被确认为年轻的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的创作。


莱比锡巴赫档案馆宣布,这两部新鉴定的作品已正式列入巴赫作品索引(BWV 1178与BWV 1179),并于11月17日在巴赫曾任职的圣托马斯教堂迎来320年后的首次公开演出与直播。鉴定工作由巴赫档案馆馆长彼得·沃尔尼(Peter Wollny)完成,属于萨克森科学院“巴赫研究门户”(BACH Research Portal)长期项目的一部分,该项目正推动与巴赫家族相关的全部档案资料的系统化整理与数字化公开。


ree

这两部作品:《d小调恰空舞曲》(Ciacona in D minor, BWV 1178)与《g小调恰空舞曲》(Ciacona in G minor, BWV 1179),由沃尔尼在三十多年前于比利时皇家图书馆发现。他在其长期研究生涯中持续追踪相关线索,如今通过确认抄写者身份,使归属证据得以最终确立。抄本约写于1705年,由巴赫在阿恩施塔特时期的学生萨洛蒙·君特·约翰(Salomon Günther John)誊写。


两部作品已由出版社Breitkopf & Härtel正式出版,演出与发布仪式的录像现已在巴赫档案馆频道开放点播。2025年正值巴赫档案馆成立75周年,该机构位于巴赫生前最重要的工作地点,长期致力于研究、保存与传播巴赫遗产。



莱比锡圣托马斯教堂首演现场 © Leipzig Bach Archive/Jens Schlüter
莱比锡圣托马斯教堂首演现场 © Leipzig Bach Archive/Jens Schlüter

各界对这一音乐学突破的评价


在莱比锡圣托马斯教堂的官方宣布仪式上,来自联邦政府、萨克森州、城市政府及学术机构的代表均强调这一发现的重要性。德国文化与媒体部门指出,巴赫作为世界级文化典范,其作品跨越时代,而此次鉴定展示了当严谨研究与文化热情结合时,文化遗产保护所能呈现的生命力与前瞻性。萨克森州文化与旅游部门认为,两部作品的公布将引发全球关注,使公众得以重新认识巴赫与萨克森的紧密联系。



托恩·库普曼首演巴赫“新作” © Leipzig Bach Archive/Jens Schlüter
托恩·库普曼首演巴赫“新作” © Leipzig Bach Archive/Jens Schlüter

莱比锡市政府强调,作为“巴赫之城”,莱比锡不仅延续演出传统,也承担研究与发现的使命。此次成果再次证明巴赫档案馆在国际巴赫研究领域的中心地位,并深化了对巴赫早期创作阶段的理解。比利时皇家图书馆指出,其重要的历史音乐收藏再次为国际音乐学研究带来新的证据。巴赫档案馆主席、管风琴家与指挥家托恩·库普曼(Ton Koopman)表示,这两部作品展现出远超年轻年龄的成熟度,有望成为全球管风琴演奏者的重要曲目。


萨克森科学院强调,“巴赫研究门户”项目的阶段性成果凸显长期学术投入的重要意义,也展现了联邦与州政府在基础人文学研究上的关键作用。Breitkopf & Härtel出版社表示,能够延续其与巴赫渊源深厚的编辑传统,在第一时间将这两部作品公诸于世,是出版社的责任与荣幸。


作品发现的故事


1703年,18岁的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在图林根的阿恩施塔特(Arnstadt)获得首个管风琴师职位,进入创作力高度活跃的阶段。他在此达到成熟的专业水准,延续了早年在奥尔德鲁夫(Ohrdruf, 1695–1700)随兄长学习的音乐传统,也吸收了在吕讷堡(Lüneburg, 1700–1702)向乔治·伯姆(Georg Böhm)学习的影响,并首次尝试将中德与北德风格整合。其子卡尔·菲利普·埃马努埃尔·巴赫(Carl Philipp Emanuel Bach)后来将此阶段的创作称为“勤奋的初果”。


沃尔尼在比利时皇家图书馆发现这两部匿名抄本后,长期致力于其来源与归属研究。他多次前往布鲁塞尔,以手稿与复本逐音符比对,试图确认该作品是否可能出自年轻的巴赫。然而,作品并非巴赫亲笔、亦无署名和日期,使归属性判断极具挑战。



巴赫档案馆馆长彼得·沃尔尼  © Leipzig Bach Archive/Jens Schlüter
巴赫档案馆馆长彼得·沃尔尼 © Leipzig Bach Archive/Jens Schlüter

突破来自对抄写者身份的确认。长期以来,沃尔尼注意到该手稿的书写风格与另一份巴赫早期作品——以阿尔比诺尼主题写成的赋格曲——存在一致性,但当时抄写者仍不明。2023年起,巴赫档案馆负责推进“巴赫研究门户”项目。在此过程中,团队成员伯恩德·科斯卡博士(Bernd Koska)在图林根一座教堂档案中发现了一封1729年的求职信。信中,一名名叫萨洛蒙·君特·约翰(Salomon Günther John)的音乐家声称自己曾在阿恩施塔特跟随巴赫学习。这份此前未被研究者注意的文件,使约翰的生平重建成为可能,并显示他在1705–1707年间确实为巴赫的学生,且在魏玛时期的资料中再次出现。


进一步的手稿比对确认约翰的书写风格与比利时手稿完全一致,由此证实他是两部恰空舞曲的抄写者。抄本写于巴赫阿恩施塔特时期,作品在风格层面体现了巴赫早期的独特语言,包括将变奏与固定低音(ostinato)结合、融入篇幅显著的赋格段落、以及从伯姆传统继承而来的北德器乐写作痕迹。此外,作品中还可听到与巴赫清唱剧BWV 150中恰空舞曲的关联动机。


随着归属的最终确认,两部作品被正式收录入巴赫作品目录,成为BWV 1178与BWV 1179。此次鉴定是巴赫档案馆75年研究历史中又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成果,也为理解巴赫早期创作提供了新的证据与视角。


Comments


bottom of page